搜尋結果
衛教資訊
搜尋條件 :
總共
9
-
2025-05-02您知道肺活量是什麼嗎? 肺活量的大小能影響我們什麼呢? 肺活量的定義與迷思 肺活量簡單來說,就是指「用力吸飽氣後盡力呼出的氣體總量」,而肺活量是肺功能的重要指標之一,性別、年齡、身高皆是會影響肺活量的因素,以一般肺活量的測量值來說,成年男子大約有3400毫升,女性則有3100毫升,但我們一般正常呼吸時的肺活量,大約只有1000毫升左右。 一般希望自己的肺功能越多越好,因為肺活量代表的是「身體能儲備多少的氣體進行交換」。當進行高耗氧的運動時,肺活量好的人可以吸入足夠多的氧氣來滿足全身需求,同時把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避免二氧化碳滯留在體內引起缺氧或是乳酸中毒。但如果是肺活量差的人,代表其呼吸肌功能正在衰退,就如同手臂、大腿等肌肉一但久未運動之後,肌肉就會開始無力。因此,我們可以利用肺活量的大小做為初步判定身體疾病發生的可能性,若肺活量低,有可能是一些肺部疾病的前兆,較嚴重的人甚至連洗澡、吃飯等這些日常生活的活動都會有喘的感覺。 一般對於肺活量的迷思,是認為肺活量越來越大就可以代表其肺功能好,但測肺活量不是僅僅只看吹出了幾毫升,也包括在施測時,用力吐氣的力量。肺活量最強調的是「氣流能否通暢地在氣道內進出」,所以肺活量可以看出是不是有阻塞性的肺部疾病。若患有阻塞性的肺部疾病,會因為氣道阻塞,用力吐氣時會有氣流會被堵住的感覺,但平緩吐氣時,會因氣流是緩慢的經過狹窄的地方反而不會有感覺。另一種會造成肺活量不足的,是侷限性的肺部疾病,也就是肺部空間無法完全擴張,所以會顯得氣流量下降。 肺活量是個比較值,需要精密儀器才能檢測,雖然一般的醫院皆會有肺功能檢查可以確認肺功能,但我們也能透過一些小方法初步判斷自己肺活量足不足夠。 簡易的自我檢測 < 方法一 > 讓自己吸飽一口氣憋氣,同時計時看自身能憋氣的秒數,正常來說,一位健康的成年人應該要有能力憋氣憋1分鐘以上,但如果時數低於10秒,表示肺活量真的非常差,可能有存在一些肺部疾病,或是其他疾病問題。 < 方法二 > 拿一顆未吹氣的圓形氣球,朝裡面用力吐氣,直到把氣全部吐乾淨為止。觀察自身吐氣的時間,以及氣球隨時間的大小變化。以一個健康的成人來說,正常情況下吸飽一口氣後,立刻「用力吐盡」的情況下,應該要能在6秒左右吐完,如果低於6秒,就可能有兩種情況。第一種可能是當初吸飽氣時肺部能容內的氣體太少,第二種可能是肌肉力量太差,導致無法把氣體吐乾淨就停止吐氣了,使氣體在肺部滯留;如果整個過程超過6秒,表示肺部可能有一點阻塞,所以吐氣的時候沒辦法很快吐乾淨。 另一個要觀察的是氣球在吐氣的第一秒時,氣球的體積是否有達到測試者全部氣吐完後,最終氣球體積的八成大小,因為在用力吐氣的情況下的第1秒時,受測者吐出的氣體應該是最大肺活量的八成左右,所以可以透過觀察吐氣第一秒的氣球體積變化,來判斷肺部的功能是否正常。 如何提升與維持自身的肺活量 除了疾病的因素,久坐缺乏運動的人也會使肺活量下降。在症狀較為輕微的病患上,患者能用最初階不借助儀器的方式,用腹式呼吸合併噘嘴式吐氣來訓練自身的橫膈膜,搭配做擴胸和有氧運動來鍛鍊呼吸的肌肉。若病情較為嚴重,可以使用呼吸訓練器或是呼吸肌肉訓練器,並在專業器材的幫助下,能達到更好的恢復效果,但因為器材有適用症與禁忌症,建議在醫師或呼吸治療師的指示下使用。 相關產品訊息 呼吸訓練 關於作者 : Rose Lin · 產品專員助理 Rose Lin 是 GaleMed 呼吸及家庭照護解決方案的產品專員助理,針對公司的家庭照護產品進行研究與改良,並協助臨床人員提高工作效率與改善病患醫療品質。
-
2025-05-02[從我們一出生吸了的一口氣,大聲地啼哭向世界宣告我們的存在,到人生最後一哩路時,嚥下人生的最後一口氣,我們即使忽略了它,呼吸也無時無刻的發生著,呼吸其實比我們想像的更重要!] 正常吸氣時,肋間肌會收縮使肋骨提高,讓胸腔的容積變大,胸腔內的壓力變小形成壓力差,使外界的氣體能先經過鼻子加熱加濕後,再途經咽、喉、氣管、支氣管,然後抵達最終目的地 - 肺泡,如此就能順利完成氣體的交換,而呼氣則是相反,肋間肌放鬆肋骨下降,胸腔容積變小、壓力變大,迫使肺內的氣體被排出,以此帶出體內的二氧化碳。而這種方法就是胸式呼吸,通常只有上1/3的肺部有擴張,相較腹式呼吸吸得較淺,當在進行劇烈運動或是短時間內需要更多氧氣時,這種方法就能達到快速換氣的效果。 但若長時間如此,只用部分的肺部進行氣體交換,會使肺部的中下區域彈性變差、呼吸功能開始下降、容易罹患呼吸道及肺部疾病。因此,平時就應該習慣做腹式呼吸,而腹式呼吸與胸式呼吸的差別在於,腹式呼吸會特別著重橫膈膜的運動,吸氣時會特意讓橫膈膜更加下移,同時間上腹部也會凸起,讓胸腔擴張的範圍更加的大,讓氣體能進入肺部更末端的肺泡區深處的部分。 什麼樣的群體更需要做腹式呼吸? 一般民眾可以做腹式呼吸當作保養、預防肺部疾病,另外也建議有以下症狀者把腹式呼吸當作訓練與復健的一環 有痰液不易清除及肺部擴張不全 有潛在性呼吸道清除功能失效 氣體交換障礙 呼吸肌耐力不足 或是有以下疾病或情況的病患也適合做腹式運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間質性肺病 肺部纖維化 長時間依賴呼吸器導致拔管後呼吸肌功能退化的病患 腹式呼吸的作法 採坐姿或平臥屈膝的姿勢,注意姿勢要是舒適,穿著寬鬆的衣物允許胸部、腹部有自由的活動空間。 一手置於胸部中央,另一手置放在在肋骨下緣,可以讓民眾即時檢視自身的動作是否正確。 吸氣時,緩慢經由鼻子吸氣,並將腹部做最大幅度的鼓出,即放在腹部上的手有上提的感覺。 吐氣時,嘴巴吐氣,放置於腹部的手能感受腹部下降,同時腹不上的手可以稍微向內向上的壓迫腹部,以幫助橫膈上提。 注意 成人每分鐘呼吸約 10~12 次,吸氣與吐氣的比例大約是1: 2~ 1: 4。 重複進行 1 分鐘,然後休息 2 分鐘;每日執行數次,一次約 30 分鐘。 若感覺輕微頭暈或者任何不適,請改變呼吸的長度及深度,或立刻停止訓練恢復正常呼吸休息一下。 COPD患者請輕、慢呼氣以減慢吐氣流速、增加吐氣時間。 腹式呼吸若能配合噘嘴吐氣能達到更好的效果,而噘嘴吐氣的目的是在維持吐氣期的呼吸道壓力,減少肺塌陷的發生使呼吸道暢通。 噘嘴吐氣的作法 嘴巴像是要吹口哨般的噘起,此時身體微微前傾彎向大腿或是雙手撐著大腿或桌面,可幫助吐氣更加流暢,噘嘴後緩慢的邊默數6秒邊吐氣。 緩而深的呼吸讓肺更健康 如前所述,腹式呼吸是需要練習的。橫膈膜就和身體其他部位的肌肉一樣,是需要藉由長期的訓練,才能增強其收縮的能力。腹式呼吸法也就是俗稱的「深呼吸」,但比一般的深呼吸多了橫膈膜運動,這樣才能有效地增加吸入空氣的量。雖然我們的呼吸模式無法百分之百皆用腹式呼吸,但每天重複10-20次,讓橫膈膜的運動成為習慣,就可以慢慢增加呼吸的深度,最終增加腹式呼吸的比例,使我們的肺更加健康。 相關產品訊息 呼吸訓練 關於作者: Rose Lin · 產品專員助理 Rose Lin 呼吸及家庭照護解決方案的產品專員助理,針對公司的家庭照護產品進行研究與改良,並協助臨床人員提高工作效率與改善病患醫療品質。
-
2025-05-02呼吸對於健康的人而言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甚至不需要由意識控制,就能自動自發的呼吸。然而,臨床上有許多呼吸衰竭的病人在病情好轉後卻無法順利脫離呼吸器,進而導致呼吸器的長期依賴。一些簡單的呼吸肌肉訓練運動對長期臥床所導致的肌肉無力、通氣量減少、氣道痰液排除不佳有幫助。除此之外,近年來更有研究指出,呼吸肌肉的訓練可以增進代謝速率與呼吸效率,亦可增加耐力、最大攝氧量。由此可知,呼吸肌的訓練不再單單只是困難脫離呼吸器病人的事情,健康的人也能藉由呼吸肌肉的訓練來提升自己的健康、生活品質。 一、 呼吸原理與肌肉 呼吸肌肉主要分為吸氣肌、吐氣肌。由於肺臟本身並沒有任何肌肉,並無法自己調控氣體的進出,需要藉由呼吸肌肉的幫助。橫膈肌為人體主要的吸氣肌肉,吸氣時藉由橫膈肌收縮,位置下移,此時胸腔的體積增加,外界空氣便進入肺臟,進行氣體的交換。吐氣時,橫膈肌放鬆,位置上升,胸腔體積減少,空氣由肺臟排出。 除了吸氣肌肉,人體還存在其他肌肉來幫助吸氣,我們稱之為:吸氣輔助肌,如:肋間肌、胸大肌、斜方肌、胸鎖乳突肌等。一般正常吸氣時並不會用到吸氣輔助肌,只有在用力吸氣時,吸氣輔助肌才會收縮,例如:呼吸衰竭、深呼吸等狀況。吐氣肌包含: 腹直肌、腹外斜肌、內肋間肌等。自然吐氣下並不需使用到吐氣肌,只有在運動、自主換氣、用力咳嗽時吐氣肌便會收縮。 二、 呼吸肌訓練好處 減少換氣次數,學習調控呼吸,減緩疲勞的產生,提高有氧代謝能力。 橫膈肌的訓練,每下降一公分便可增加肺容積,同時提高最大攝氧量。 提高核心肌群的力量與強度,增加瞬間換氣量,提高活動時的心肺功能耐受度。 深而長的呼吸,可促進副交感神經的活化作用,穩定情緒。 幫助呼吸器依賴病人增強呼吸肌肉力量,以便脫離呼吸器。 三、 呼吸肌訓練方式 上肢擴胸運動: 藉由上肢運動增加上臂、胸部肌肉,訓練肱三頭肌、斜方肌等。 腹部加壓: 沙袋放於腹部橫膈肌上,增加呼吸時的阻力,進而達到訓練效果。 呼吸肌訓練器: 利用可調式阻抗,以及正確的呼吸方式,增強呼吸肌的強度。 呼吸肌肉訓練運動,能引導呼吸器長期依賴病人發揮殘存的肺功能,雖然影響呼吸器脫離的因素及為複雜,但是若能在病況穩定時,及早開始呼吸運動,訓練呼吸肌肉,或許對於脫離有所幫助。此外,運動員、音樂家可以藉由呼吸肌肉的訓練使其專業表現更上一層樓。至於現在人常有的慢性疲勞與久坐、少運動、長期壓力緊張…等有關,長期久坐且缺乏運動的上班族在台灣不在少數,藉由呼吸肌肉的訓練不但身體更健康,更能提升生活品質、進而提高工作效率。 相關產品訊息 呼吸訓練 關於作者: Adina Su, 市場觀察員 Adina Su 是 GaleMed 的市場觀察員和趨勢監測員,擁有呼吸治療的背景,在整個照護過程中提供技術解決方案與支持,對產品培訓充滿熱情,並喜歡分享對臨床環境做出貢獻的知識。
-
2025-05-02現代人多半使用胸式呼吸法,輕鬆不費力,理所當然以為呼吸是件容易的事情。以此方式呼吸,吸氣時胸腔上下起伏,空氣大多數只進入肺臟的上半部,無法達到有效的換氣。然而正確的呼吸應該是使用腹式呼吸法,吸氣時腹部凸起,會使肺部下方的橫膈肌下降,肺部大量充氣,吐氣時腹部自然凹下,使橫膈肌上升,壓縮肺部,擠出空氣。利用橫膈肌的上升與下降達到更有效率的呼吸,接收到更多的氧氣。 如何練習腹式呼吸? 採取坐姿或平臥屈膝的舒適姿勢,並穿著寬鬆的衣物讓胸部、腹部有自由的活動空間。 一手置於胸部中央,另一手放在肋骨下緣,此舉可以讓自己即時察覺、檢視自身的動作是否正確。 吸氣時,緩慢經由鼻子吸氣,並將腹部做最大幅度的凸出,即放在腹部上的手有上提的感覺。 吐氣時,由嘴巴吐氣,放置於腹部的手能感受腹部下凹,同時腹部上的手可以稍微向內、向上的壓迫,幫助橫膈肌上提。 呼吸肌肉訓練,好處多更多 正因肺臟本身沒有肌肉,不會主動呼吸,所以才需透過呼吸肌的幫助來完成呼吸動作。呼吸肌訓練,就是直接針對呼吸時所用的呼吸肌群進行鍛鍊,經過鍛鍊後可以增進肌肉彈性、帶動循環、雕塑肌肉的記憶,對呼吸力有顯著的幫助。 好處如下: 減少換氣次數,學習調控呼吸,減緩疲勞的產生,提高有氧代謝能力。 橫膈肌的訓練,每下降一公分便可增加肺容積,同時提高最大攝氧量。 提高核心肌群的力量與強度,增加瞬間換氣量,提高活動時的心肺功能耐受度。 深而長的呼吸,可促進副交感神經的活化作用,穩定情緒。 感覺喉嚨永遠都有一口痰?學習ACBT呼吸法輕鬆排痰 ACBT呼吸法全名為: Active Cycle of Breathing Technique,藉由吐氣末呼吸道未關閉,使肺泡擴張更完全,進而增加氣道內空氣的震動來幫助痰液的清除。主要分為三階段:腹式呼吸、胸腔擴張運動、用力哈氣。首先,進行腹式呼吸,採取直立或坐直的姿勢,並保持放鬆,重複3-5次。接著進行胸腔擴張運動,此舉主要作用為鬆動痰液。將雙手至於腰部,用力深吸氣的同時,雙手感受吸氣時的胸腔擴張,並憋氣2-3秒,再緩慢吐氣,重複此動作3-5次。最後階段為用力哈氣,在短暫吸氣後,用力哈出氣體,促使痰液排出。 相關產品訊息 呼吸訓練 痰液清除設備 關於作者: Adina Su, Market Monitor Specialist Adina Su 是 GaleMed 的市場觀察員和趨勢監測員,擁有呼吸治療的背景,在整個照護過程中提供技術解決方案與支持,對產品培訓充滿熱情,並喜歡分享對臨床環境做出貢獻的知識。
-
2025-05-02近年來重量訓練漸漸流行了起來,但是重訓是負重的訓練,若是動作不準確造成的損傷也會更加嚴重,而核心肌群能幫助脊椎穩定使身體不易受傷。而基本的核心肌群啟動要從呼吸訓練開始,因為好的呼吸才能啟動核心,使身體的姿態正確才能降低受傷的風險。 橫膈肌除了呼吸功能比你想像的更有用 呼吸能啟動核心是因為吸氣時會動用到橫膈肌,橫膈肌除了最廣為人知的功能是主要負責呼吸的肌肉外,它還有另一個功能就是有穩定身體軀幹的功能。因為橫膈膜能藉由筋膜系統與脊椎旁許多核心肌群(如腹橫肌、腰方肌、腰大肌等等) 相連接,所以當橫隔膜隨著呼吸運動時,也會與相關的核心肌群因協調作用會一起收縮,使腹內壓上升,對脊椎產生拉提伸展、支撐穩定,以此預防運動傷害。 啟動核心肌群的方法 能夠動到橫隔肌進而啟動核心的動作有許多,以下我們會來介紹幾種初級的動作: 腹式呼吸以此喚醒腹橫肌 第一步-尋找脊椎中心點: 躺在瑜珈墊上,腿部自然拱起腳底平貼地面。先做一個骨盆前傾的動作,再讓骨盆後傾重複3~5下,找到前傾與後傾的中間點即為脊椎中心點。 第二步-練習腹式呼吸: 在做腹式呼吸時有可能會動到脊椎,所以先收下巴(將下巴微靠向喉嚨的位置),將手放在胸部和腹部,吸氣時想像將氣吸到肚臍下方,這時手會感到腹部和胸部的手皆上升;吐氣時則會感受到肚子消下去,腹部與胸部的手皆下降,一個好的呼吸胸、腹部會是同步的狀態。 第三步–誘發腹橫肌: 和做腹式呼吸時的動作類似,只是在吐氣時就算吐到沒有氣時還要繼續吐。這時候你的腹部會產生很大的壓力,而這壓力來自於左右腹橫肌的收縮,而非是平時做仰臥起坐或是平板撐時是由腹直肌收縮所給予的力量。 draw-in 第一步-放鬆橫膈膜: 躺在瑜珈墊上,腿部自然拱起腳底平貼地面,頭後可以墊枕頭或是毛巾會較為舒適。手摸到肋骨的下緣,將四個指頭延著肋骨位置向內向上壓,然後沿著肋骨得兩側壓,可由中間壓往兩旁,壓的同時會感到微微痛與緊的感覺表示有正確找到橫膈的位置,常見的錯誤是沒有向肋骨內側壓,若四指是直直往下壓而沒有一個曲度時,會因為橫隔膜較為深層而沒達到按壓放鬆的效果。 第二步-Draw-In: 一樣維持躺在瑜珈墊上的動作,雙手放在腹部上。第一次吸氣的時候放鬆的吸飽氣,腹部緩慢的上抬,吐氣時腹部沉下去,這時會產生一個張力有一種收小腹的感覺,維持住這個張力重複做3~5個吸吐,之後放鬆腹部的肌肉休息。 第三步-Draw-In的進階版(搭配動作): 由原本Draw-In吸吐氣技巧,再加上在吐氣時依序將雙腿舉起,髖關節與膝關節都維持在90度的位置,接著將一隻腿放下由腳跟輕觸地面,但不能將整個腿的力量都施予地面,只能輕輕靠著,再將腿舉回,換隻腿繼續動作。注意期間的呼吸皆還是順暢的,不能有憋氣的情形發生;過程中腰椎與骨盆也要盡量保持靜止;而腰後的空隙既不能消失也不能增加,因為這都表示骨盆有前傾或後傾的情況發生。 這些動作都不只可以鍛鍊核心肌肉,還會如同前面提到的,橫膈膜的運動會因為協同作用的關係,使其他核心肌肉一起收縮,甚至有可以改善下背痛的效果。 相關產品訊息 Bravo ™ 呼吸訓練器 關於作者:Rose Lin 產品專員助理 Rose Lin 是 GaleMed 呼吸及家庭照護解決方案的產品專員助理,針對公司的家庭照護產品進行研究與改良,並協助臨床人員提高工作效率與改善病患醫療品質。
-
2025-05-02針對近年來全球流行的COVID-19,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組成專家小組舉行共識會議,擬定出患者的復建方案。依據疾病嚴重程度將患者分為五大類,給予不同的肺部復健指引。 輕度疾病且無危險因子的門診患者 輕度疾病且具流行病學危險因素的門診患者 中重度疾病住院患者 呼吸器支持的意識清楚患者 呼吸器支持的無意識患者 以下就用兩篇文章,分別對這每一大類作復健與治療的介紹 1. 輕度疾病且無危險因子的門診患者 大多數患者為此類型,且多進行居家隔離。其復健方式建議比照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CSM)原則,病人復健條件應符合以下幾點: 症狀發作後至少10天。 再無服用退燒藥下,24小時內無發燒。 沒有其他COVID-19相關症狀。 此類輕症病人的肺部復建計畫主要是透過體能訓練來預防併發症,訓練應包括三部分:熱身、運動、緩和及伸展。 首先,以輕度耐力活動熱身至少5至10分鐘再進入主要訓練,內容包括有氧運動和阻力訓練: 有氧運動:具節奏性並可刺激大肌肉群,如:跑步機、騎自行車及游泳等,同時訓練呼吸、提升肺活量。 頻率:每週5天以上 強度:保持40%至59%的儲備心率 (儲備心率=最大預測心率-平靜心率) 訓練時間:30-60分鐘 阻力訓練:針對特定四肢或核心肌肉(二頭肌、肱三頭肌、胸大肌、臀肌、股四頭肌等)進行單關節或多關節運動,可不負重或使用重訓器材增加訓練強度。 頻率:每週2-3天,每次至少間隔48小時。 強度:力量訓練使用60%-70%的1RM重量;耐力訓練則使用小於50%的1RM重量。(1RM為『一次反覆最大重量』,指單一肌肉一次收縮所能產生的最大肌力)。 訓練時間:力量訓練每組8-12次,做2-4組;耐力訓練每組15-25次,最多做2組。 運動後,病人應進行5至10分鐘的低強度緩和運動,接著再進行至少10分鐘的伸展。 目前建議以自律式居家肺復健為主,只要進行妥善的環境消毒以及家人監控安全之下,病人不需要到醫院臨床單位,也可在家自主訓練達到肺部復健效果。須注意的是,若出現生命徵象不穩定或呼吸窘迫的狀況,須立即停止訓練。 此外,依據目前對COVID-19的了解,孕婦可以按照ACSM的建議保持鍛煉執行復健計劃,但懷孕第16週後,應避免仰臥運動,以避免因胎兒的體重壓迫而阻礙母體靜脈回流。另外,與成人不同,兒童每天至少需要60分鐘的有氧運動,但因其溫度調節機制不成熟,兒童需避免在炎熱潮濕的環境中做訓練。 2. 輕度疾病且具流行病學危險因素的門診患者 與未患有共病症的病人相比,具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或糖尿病等慢性病的Covid-19患者有較高機率變為重症,同時死亡率也較高。 然而,在謹慎監督及狀況穩定之下,這類患者仍可以進行包括有氧運動、阻力訓練在內的復健計畫: 高血壓: 需特別監測病人運動後是否低血壓,尤其是在接受抗高血壓藥物的老年患者中。 心血管疾病: 對於大多數心血管疾病患者,運動訓練是安全有效的。經心肺運動測試或醫師評估後,將訓練強度調整至符合身體所能復合的範圍,循序漸進地做肺部訓練。並隨時監測是否有呼吸困難、頭昏眼花、心悸、胸悶或胸痛等症狀。 肺部疾病: 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比不患有肺部疾病的患者有更多的呼吸道分泌物。氣道清除技術應包括振顫呼吸,姿位引流、有效咳嗽技術及哈氣咳嗽(Huffing)等胸腔物理治療。還可以對患者進行腹式呼吸的衛教,減少患者使用輔助肌費力地呼吸,平時生活即養成正確且良好的呼吸方式。特定的運動,如瑜伽、太極拳和核心肌肉訓練等,也可以幫助穩定軀幹以促進有效呼吸。另外,經研究證實,吸氣肌肉訓練可以減少呼吸困難並改善COPD患者的運動能力和生活品質。阻力建議從最大吸氣壓力(MIP)的30%開始,並避免在寒冷的環境及具有過敏原或污染物的環境中訓練,以免造成氣管收縮。 糖尿病: 運動前後應評估血糖及是否出現低血糖症狀,包括口腔和手指的刺痛、顫抖、異常出汗、焦慮、精神錯亂、健忘、飢餓和視覺障礙等。視另外,網膜病變的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和持續閉氣用力(Valsalva),以免及具提高血壓;多發性神經病患者需要留意足部護理,防止足部潰瘍和截肢的風險。 儘管這類患者可在以上條件進行居家復健,仍需密切觀測健康狀況,若發生任何不良事件,應立即停止運動訓練,若症狀嚴重或未恢復,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 下篇文章,我們將介紹中重度Covid-19病人的症狀極適合的肺復健計畫。 下一篇 文章出處: Cheng Y-Y et al., Rehabilitation programs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nsensus statements of Taiwan Academy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https://doi.org/10.1016/j.jfma.2020.08.015 參考文獻: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Living guidance for clinical management of COVID-19. Available from: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upport for rehabilitation self-management after COVID-19-related illness (202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ome care for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or confirmed COVID-19 and management of their contacts. 關於作者:Jasmine Chen, 臨床呼吸治療師 Jasmine Chen 是一名臨床呼吸治療師,與產品和營銷團隊合作,協助開發解決方案和分析產品市場趨勢,以提高產品效率,並參與 GaleMed 3.0 行銷卓越計劃。 關於作者:Adina Su, 市場觀察員 Adina Su 是 GaleMed 的市場觀察員和趨勢監測員,擁有呼吸治療的背景,在整個照護過程中提供技術解決方案與支持,對產品培訓充滿熱情,並喜歡分享對臨床環境做出貢獻的知識。
-
2025-05-02上篇文章,我們介紹了適合COVID-19輕症病患的肺部復健方式,此篇則著重於中、重症患者。 中重度疾病住院患者 大約14%的COVID-19患者會發展為中度至重度疾病,需要住院治療積極治療。這些人通常會出現發燒、咳嗽、呼吸困難、心跳過快、呼吸急促和氧氣飽和度下降。研究表明,入院後2天內以社區性肺炎和間質性肺炎的早期復健方式介入可降低院內死亡率。在此階段康復的兩個主要目標是促進氣道通暢並預防與急性疾病相關的併發症。 約33.7%的COVID-19患者可產生大量痰液。將胸腔物理治療納入治療中能有效幫助患者氣道分泌物的排出,增強粘膜纖毛清除上呼吸道的分泌物,並改善咳嗽效果。 姿位引流: 根據患者痰液阻塞之肺葉位置,執行對應的姿式,將痰液從小氣道引流至大氣道,以利痰液排出並改善氣體交換。 主動呼吸循環技術(ACBT): 以深吸氣擴張胸廓,並以哈氣(huffing)吐出氣體,哈氣是利用肚子而非喉嚨的力量,張開嘴巴,快速吐氣,比起盲目的咳嗽,更容易將痰液排出。 胸部扣擊和振動: 照護者手部呈杯狀或以拍痰杯手動拍痰,也可利用電動式拍痰棒、拍痰背心等裝置,從外部振動患者胸壁,有助於鬆動黏稠的痰液。 有效性咳嗽: 咳嗽是快速呼氣而沒有聲門閉合,而控制咳嗽的目的是避免淺而無效的費力咳嗽。 震顫(flutter)呼吸: 該利用在密封管中裝有活動鋼球的裝置,患者迅速將空氣吹入管道,快速震動鋼球並產生有節奏的氣流,同時鬆動痰液。
-
2025-05-02COVID-19後的肺復原與肺疾病的治療 氧氣為人體不可或缺的成分,每個細胞及器官都需要氧氣供應以正常運作,呼吸系統是人體最大的氧氣來源,藉由呼吸道、肺部及呼吸肌進行呼吸運動,增加血中氧氣濃度,並排出二氧化碳。 然而,對於健康人而言稀鬆平常的呼吸運動,對COVID-19感染導致肺損傷,或某些肺部疾病患者卻充滿挑戰,許多原因如:呼吸肌無力、痰液阻塞、肺部組織功能異常等,都可能使血氧濃度下降,產生呼吸喘、暈眩、活動力差及嗜睡等影響健康及生活品質的症狀。 脈衝式血氧機(pulse oximeter)常用於臨床和居家監測病人血氧,是一種非侵襲性的輕巧裝置,夾在病患指尖或耳垂等末梢位置即可快速測量血氧飽和度(SpO2)及心跳(PR),SpO2正常值大於95%,PR正常值則介於60~100;換言之,當血氧飽和度小於94%時,患者須盡速就醫並使用氧氣治療。 氧氣治療有多種不同界面,提供病人高於大氣(21%)的氧氣濃度,改善或預防病患低血氧的症狀。部分慢性低血氧的病患(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氣管擴張症、鬱血性心衰竭等)經醫師評估後,可能需要居家長期使用氧氣治療。 居家的氧氣來源多為氧氣製造機或氧氣鋼瓶,常使用的界面則有下列兩種: 鼻導管 (nasal cannula)鼻導管是長期氧氣治療最常見的設備,柔軟的材質,具有兩個盲端管路放置於病人外鼻孔,提供患者額外的氧氣。相較於其他氧療設備,鼻導管與病人臉部的接觸面積較小,病人進食時也不需拿下,提供較舒適方便的治療。當鼻導管使用流量大於4公升/分鐘時,病患可會感受到鼻腔乾燥,此時可以使用氣泡式潮濕瓶(bubble humidifier)增加濕度,舒緩不適感。 簡單型氧氣面罩 (simple oxygen mask)氧氣面罩為另一種常見的低流量氧氣設備,吸氣時,患者同時吸入由氧氣管流入面罩中的氧氣及部分由面罩開口引入的空氣;吐氣時再由面罩的開口排出氣體。氧氣面罩較鼻導管有較大的儲氧容量,因此能提供較高氧氣濃度。值得注意的是,使用簡單型氧氣面罩時,流量需大於5公升/分鐘,以免造成二氧化碳滯留於面罩內,對病人產生反效果。 另外,藥物吸入治療為許多慢性肺部疾病患者常需使用的治療,吸入霧化型藥物、乾粉吸入器或定量噴霧吸入器,使藥物粒子經呼吸道進入肺部,提供更有效率的作用效果。 居家常見的藥物吸入設備有: 小容量噴霧器 (small-volume jet nebulizer) 為臨床常用的藥物噴霧裝置,使用6~8公升/分鐘的氧氣流量,將藥物溶液或懸浮液轉化為氣霧粒子(aerosol),進入患者的下呼吸道。此設備所需的患者配合度較少,病人以正常呼吸方式,便能透過咬嘴、面罩或呼吸管路吸入藥物。 清潔方式:使用後以蒸餾水沖洗,於陰涼處風乾即可 MDI藥物吸入輔助器(MDI spacer) 定量噴霧吸入器(MDI)是常見的藥物吸入裝置,由於需要良好的手口協調性,MDI的藥物吸入效果往往因為病人的呼吸型態或配合度不佳而下降,此時就需要藥物吸入輔助器的協助。經研究證實,使用MDI藥物吸入輔助器可大幅增加約20~50%的藥物吸入肺部,並減少其在口咽部的沉積,改善病人手口不協調的情況。 清潔方式:輔助器腔體內有明顯藥物殘留時才需以中性清潔劑清洗,切勿用力刷洗,以免破壞腔體內的靜電塗層。 關於作者:Jasmine Chen, 臨床呼吸治療師 Jasmine Chen 是一名臨床呼吸治療師,與產品和營銷團隊合作,協助開發解決方案和分析產品市場趨勢,以提高產品效率,並參與 GaleMed 3.0 行銷卓越計劃。
-
2025-05-02正常情況下,人體吸入空氣時,會藉由鼻腔黏膜加熱及加濕氣體,確保呼吸道維持足夠的溫度及濕度,使肺部溫度保持在37°C、相對溼度100%及絕對溼度44mgH2O/L。 然而,當患者插入氣管內管並使用呼吸管路時,呼吸機輸出的乾冷氣體便無法藉由病患本身的氣道黏膜加熱加濕,此時需使用濕氣治療,防止氣道纖毛損傷及肺功能下降。 常見的濕氣治療主要可分為兩種:主動式及被動式:主動式 連接於呼吸管路吸氣端近呼吸機處,藉由加熱加濕器設定目標溫度,將加熱罐中的蒸餾水霧化並傳送到呼吸管路中 熱加濕器 (heated humidifier)T主要有兩種型式,一種可設定特定溫度;另一種則設定溫度級距,功能皆相同,方便醫護人員監測患者狀況。多數加熱加濕器可連接溫度感測線,偵測呼吸管路的溫度,並即時調整加熱程度,以確保患者安全。 加熱加濕罐 (humidification chamber)加熱加濕罐中加入蒸餾水並放置於加熱加濕器上,提供主動式濕氣治療。除了拋棄式及重複式的差別外,加熱加濕罐還分為手動給水型及自動給水型兩種。 手動給水型: 醫護人員需定時檢查並補充加熱加濕罐中水量,缺點是需將呼吸管路暫時分開,可能造成病患血氧飽和濃度短暫不穩定;若罐中水量太少則可能影響病患安全。 自動加水型: 加熱加濕罐連接水袋後便會自動加水至安全範圍,降低醫護人員負擔及交叉感染風險,大幅增加病患安全性。狀況不穩的新生兒和病患更需要此設備。 被動式 濕熱交換器 (HME)又稱作人工鼻,放置於管路的Y型接頭與氣管內管之間,如名稱所示,人工鼻會收集病患呼出氣體的濕氣和溫度,使下一口呼吸透過人工鼻吸入濕熱的氣體。不同於主動式濕氣治療,人工鼻不需電力即可使用,減少臨床成本消耗,適合短暫需要濕氣治療之病患。 若有禁忌症如:痰液大量且黏稠、低體溫、潮氣容積過大或過小等,需謹慎評估再做使用。每個人工鼻需在96小時後拋棄並更換。 除了使用呼吸機的病患外,氧氣治療時的乾燥氣體也可能造成病患口鼻不適,出現鼻腔乾燥、鼻塞、流鼻血、喉嚨痛、聲音沙啞等症狀,此時搭配潮濕瓶即可緩解。 常用於氧氣治療的主動式濕氣治療設備有下列兩種: 氣泡式潮濕瓶 (bubble humidifier)最常使用於氧氣鼻管流量超過4公升/分鐘時,減緩病患鼻腔乾燥的不適感。潮濕瓶內的管子底部具有擴散器(diffuser),目的是產生較小的氣泡,增加氣體和水的接觸面積,進而增加相對濕度。多數氣泡式潮濕瓶具有高壓釋放閥,避免裝置壓力過高影響病人安全。 大容積潮濕瓶 (large volume nebulizer)大容積潮濕瓶適用於霧氣面罩、氣切面罩等,具有氧氣濃度調整旋鈕,利用空氣引入(air entrainment)原理提供不同氧氣濃度。使用大容積潮濕瓶時,需觀察病患吸氣末時面罩周圍是否仍有霧氣,若無霧氣,即表示流量太小。多數噴霧瓶具可插入加熱棒的開孔,在加熱的狀況下,能產生更高的絕對溼度。 相關產品訊息 加熱加濕罐 人工鼻 & 過濾罐 加熱加濕器 關於作者:Jasmine Chen, 臨床呼吸治療師 Jasmine Chen 是一名臨床呼吸治療師,與產品和營銷團隊合作,協助開發解決方案和分析產品市場趨勢,以提高產品效率,並參與 GaleMed 3.0 行銷卓越計劃。